本樂團為一非營利組織,不隸屬任何機關、團體及組織,所有指揮老師及同工均為志工,未領取任何薪水或報酬,大家完全本著奉獻的精神推廣音樂,甘心樂意參與其中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公告—本團第一次團練注意事項

公告本團第一次團練時間、地點、攜帶物品及注意事項

時間:2009年9月4日晚上6時30分至7時辦理報到,7時開始團練
地點:長青園演藝廳(嘉義市公義路1號)

如何到達長青團,請參考下列地圖

取自長青園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stop-stop/

這是比例較大的地圖

長青園有地下停車場,入口在公義路上,看到長青園時請慢行注意標示,如果看到「車位已滿」四個大字貼出來了,請將車輛停放在對面的二二八公園停車場。有沒有看到左下角的照後鏡?拍這張照片時我開過頭了

如果你從地下停車場上來,應該會先到下面這張照片中的大廳,右邊箭頭是長青園的大門,左邊箭頭的方向就是演藝廳,也就是團練的場地。照片中的男子很帥有精神,是長青園的郭組長,這次的場地多蒙他悉心安排


接下來是重要的注意事項:
必帶物品:
1. 樂器(沒帶的話,就玩完了)
2. 譜及黑色譜夾(請帶「藍色多瑙河」,除非能夠背譜,印譜有困難的人請洽網管)
3. 譜架(除非可以表演特技)
4. 鉛筆與橡皮擦(除非可以記得指揮講的每一句話)
5. 環保杯(本團響應環保,請利用長青園的飲水機或福利社)

其他注意事項:
1. 請先辦理報到,確認本尊及核對通訊資料
2. 長青園備有地下平面停車場(請注意看一個小小的標示)
3. 如地下停車場入口置有車位已滿標示,則請停放在228公園側的路邊停車格
4. 請預先練習及聆聽「藍色多瑙河」(拍子不太好抓喔)
5. 有調音器者請攜帶,以便調音
6. 報樂團的名到長青園餐廳用餐可享9折優惠(福利來了!)

長青園的餐廳是一個愛心餐廳,是協助身心障礙的朋友們就業所設的
取自長青園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stop-stop/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公告—確認連絡方式

各位親愛的團員們
同工已經將報名資料建檔
接下來進行連絡方式的確認

連絡是要確保團員們能夠獲知團練、演出、團務等等重要資訊
本團基於環保的考量
原則上使用電子郵件連絡團員,並在部落格上公告週知
我們已經依照團員在報告表上所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發出通知
請團員們務必檢查電子郵件信箱
如已填寫電子郵件信箱,卻還沒有收到通知
請儘速通知網管cycorchestra@gmail.com
以便確認信箱地址

本團考量不是每個團員都有上網的機會
對於報名表上未填電子郵件地址的團員
我們會以電話個別通知
如果電子郵件、電話都沒有辦法聯絡得到
我們會寄發通知信函
假如還是沒有辦法聯絡上
只有期待有緣再相見了

對於已經報名、現在因故無法參加樂團的朋友
請在2009年8月31日以電子郵件通知網管
我們期待您日後的加入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香菸盒

女兒:「把拔!Look!地下怎麼會有一盒新的撲克牌?」
老爸:「什麼撲克牌,這是萬寶路的香菸盒啦!」
女兒:「什麼是香菸盒?」
老爸:「#!○×±♁...」

女兒沒看過香菸盒
所以來寫一篇香菸的文

每月一字
香「菸」的菸的正確寫法是「菸」
不是「煙」喔
菸指的是固體,煙指的是氣體
我為什麼知道
因為幾年前私菸私酒蠻多的
有不少這方面的案件
辦案時看到相關的法令都是用「菸」這個字
於是查了一下
才知道「煙」是個被誤用的字

香菸是一個神奇的東西
在我小的時候,抽香菸被塑造成男性、帥氣的、反權威的象徵
同學都躲在廁所裡抽煙
朋友聊天就是「打」一根菸
曾幾何時,香菸卻變成了落水狗
大家都側目以待

有一個卡通節目叫海賊王
裡面有一個帥氣的海賊叫「香吉士」

他總是叨著一根菸
尤其是打勝仗了一定要抽一根菸來宣示勝利

但是這根菸到美國就變成了棒棒糖了

美國人反菸反得很厲害
菸商被民眾,甚至政府告得哇哇叫
法律規定電視節目不得暗示民眾抽煙
香吉士在美國就只好吃棒棒糖了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祥和平安的禱歌-舒伯特聖母頌

令人祥和平安的禱歌-聖母頌(1825)
Ave Maria by 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

以聖母頌為名的禱歌不下數十首,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如卡西尼(Caccine)、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威爾第(Giuseppe Verdi)及阿茲納佛(Charles Aznavour)等都創作極好聽的「聖母頌」歌。連近代的歌手如碧昂斯(Beyonce)及珍妮佛•露斯(Jennifer Rush)都錄唱自己創作的聖母頌。然而,一聽到聖母頌,大家所最先聯想到又熟悉的就非舒伯特與古諾(Gounod以巴哈平均律第一集C大調前奏曲第一首曲調為主)的兩首「聖母頌」莫屬。以詩歌(hymn)而論,舒伯特的這首詩歌尤為世人傳唱。

舒伯特的聖母頌(D839,Op52, No.6, 1825),其實已超越宗教音樂,成為藝術歌曲(奧地利人公認舒伯特是世界首位藝術歌曲的創作者)。它的原作是以英國詩人華德.史考特(Walter Scott 1771-1832)風行當代的敘事詩「The Lady of the Lake」的德文譯詞為本(由Adam Storck譯成德文Liederzyklus vom Fräulein vom See),它的第三首,即Ellens dritter Gesang(即Ellen’s third song)就是今天的聖母頌。

史考特詩中的女主角,「湖邊姑娘(the Lady of the Lake)」叫Ellen Douglas,為了逃避國王的追捕以及迫害保護她的部族長老羅迪克•都(Roderick Dhu),她和她的父親藏身在湖邊附近的「柯柏林洞穴(Goblin’s cave)」,由於她心中極度失望痛苦,遂唱出向聖母瑪利亞求助的祈禱。

本曲首演是在奧地利的一個由蘇菲•韋森沃夫女伯爵(Countess Sophie Weissenwolff)所統治的小城鎮司特雷格(Steyregg),同時也將歌獻給她,所以後來,很多人誤會說蘇菲公爵夫人就是「湖邊姑娘」本人。

首句及詞中主語使用「Ave Maria(聖哉,瑪利亞)」,使後人常將羅馬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祈禱文引用於本曲,成為今天最流行的唱法。

理論上,這應該是”少女”的祈禱(The prayer of the lady of the lake, 祈求聖母代禱),但事實上,唱得最好與最感動人的卻是兩位大男高音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與鮑切利(Andrea Bocelli)。網路上某些女歌手唱的不是不好,只是無法完全擺脫裝飾,呈現有如帕華洛帝與鮑切利兩人爐火純青般的自然與樸實。而且女星們講究華麗的衣著,也影響其誠懇的意象。
Ave Maria 有人在婚禮演唱,也有人在喪禮中演唱。2000年紐約紅衣主教歐康納生前邀請歌手Frank Patterson(愛爾蘭政治家John Bruton說他有當代最純淨的歌喉)在他的喪禮中唱
Ave Maria,可惜,Frank 忽然在前幾天腦瘤復發(與主教罹患同樣的病),無法履踐諾言。

以下是Pavarotti 演唱時所用的拉丁歌詞:
Ave Maria, gratia plena.
Maria, gratia plena Maria, gratia plenaAve, ave dominus, Tecum.
Benedicta tu in mulieribus, Et benedictusBenedictus fructus ventris tuiVentris tui, Jesus.
Ave Maria.
某些版本會多加下列幾句:
Sancta Maria, Ora pro nobis, Nobis peccatoribus, Nunc et in horaMortis nostrae.
Ave Maria


張思忠 作
Abraham(Rtn. Abe) S.C. Chang
For R.C. Tatong
June 22, 2009

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Annie Get Your Gun

前幾天看了一齣很有趣的音樂劇
是根據Annie Oakley的真人真事改編
一個女神槍手的故事
Annie Get Your Gun
這是這齣戲的海報
我們是在一個可以吃晚餐的戲院看的
戲院不是很大
舞台就在餐桌的旁邊
非常近
近到可以清楚看到演員的臉部表情
演員還會跳到餐桌旁邊唱邊演
這齣戲的大意是說
有一個四處巡迴的西部牛仔戲團叫Buffalo Bill's Wild West Show
這個戲團到處演出西部牛仔秀
例如牛仔騎馬、馴牛、印弟安人等等
就像下面這段影片

這天戲團來到了Ohio這個地方
裡面有一個號稱天下無敵的神槍手叫Frank Butler
為了招攬觀眾
戲團團長提供了100美元賞金要大家來挑戰他
有位旅館老闆想要找人踢館
恰巧當地有個叫Annie Oakley的女孩
家境貧寒,但槍法神準
靠販賣打獵所得維生
這天她來到旅館要賣打下來的野雁
老闆就提供5塊美元慫恿Annie去跟Frank比試

Annie果然槍法神準
槍槍擊中飛靶
Frank最後在第25發時失手
輸了比賽
戲團老闆驚為天人
力邀Annie加入戲團一起演出

隨著時間的流逝
Annie與Frank彼此漸生情愫
不過漸漸的Annie的名氣比Frank還響亮
Frank在吃味下離開了戲團
加入了別的團
二人自此分道揚鏢

Annie成為了戲團的賣點
紅遍美國與歐洲
不料戲團在經濟上出了問題
必須與別的戲團合併
真巧,就是跟Frank後來加入的戲團
為了要決定合併後誰是老大
Annie要跟Frank比試槍法
Annie的老闆心想如果Annie又贏了
合併不免破局,影響大局
就在Annie的槍動了手腳

果然比試時Annie怎麼打都打不中
Frank看出問題出在槍上
慷慨地出借了自己的槍給Annie

雙方約定以10發子彈定勝負
Annie與Frank各打5發,兩人都全中飛靶
就在此時Annie想到了Frank以前對她的好
決定故意打不中接下來5發,好讓Frank勝出
Frank也看出了Annie的心意
他也故意打不中另外5發
結果兩人戰成平手

最後他們互相表白了彼此的愛慕之情
全劇就在眾人的祝福下甜蜜歡樂的結束

這是我們第一次知道有這齣戲
回家問我們的鄰居
她說這是一齣老戲
查了YouTube竟然找到Anne在1894年的神射影片
還真是古早啊!

這齣戲的主題歌叫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一聽就知道這齣戲的背景了
美國南方口音、西部風、輕快節奏、喜劇收場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by Ludwig van Beethoven

Portrait de Ludwig van Beethoven en 1815/Willibrord Joseph Mähler/public domain

眾所周知,貝多芬一生共做了九首不朽的交響曲,其中第三首-英雄、第五首-命運及第九首-合唱交響曲最為著名,為世人喜愛及談論,可說是叫好又叫座。不過這首名聲沒有那麼響亮的七號,卻是貝多芬自認為最滿意也是最好的作品。

這首第七號交響曲是1811年貝多芬因病移居波西米亞(Bohemia)的鐵普利斯(Teplice)時開始構思,於次年完成。作品獻給他的忠實贊助人-富利斯伯爵(Count Moritz von Fries)。曲中的某些主題,甚至可以追溯到1783少年期的貝多芬作品(當時13歲的貝多芬已經擔任教堂的管風琴師助理樂師。)。1811到1812這段時間,雖然因為家庭成員不和與國家的戰亂,貝多芬的作品明顯減少,卻醞釀出最精采的第七號交響曲。歌劇大師華格納(Richard Wagner)稱譽這首作品為「至臻至美之舞」(The apotheosis of the dance)。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稍緩於輕快板—Poco sostenuto Vivace。這個樂章以奏鳴曲的曲式呈現,動人的韻律裡,描寫著鄉村農民節慶的情景。
第二樂章:稍快板—Allegretto。有別於一般交響樂曲第二樂章的最緩板或慢板,典雅優美又輕快的旋律,使這個樂章於七號首演時曾被聽眾要求安可,至今仍然極受歡迎。
第三樂章:適度的急版-不太急促的急板—Presto-Assai meno presto。是貝多芬交響曲中典型的詼諧曲,以奧地利聖歌的旋律為音樂的骨幹,樂章中三拍子的圓舞曲節奏,讓人不禁想起身著華服的紅男綠女們,正於宴會中婆娑起舞的美景。
第四樂章:燦爛地快板-Allegro con brio。音樂如野馬脫韁般的往前衝撞,使整個樂團在劇院內奔騰活躍,展現了有史以來交響樂所能攫取最生動的歡樂。

本交響曲於1813年12月8日於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本人擔任指揮,受到大眾熱烈的迴響。音樂會後,小提琴手路易、史波爾曾特別提到貝多芬當天的表現:「為了強調音樂的張力,貝多芬的雙手猛烈的張開..在進入強音時他甚至跳躍於空中..。」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韋瓦第:和諧的靈感大協奏曲,第八首

雙小提琴協奏曲A小調(1712)Rv. 522

by Pier Leone Ghezzi, 1723

十七世紀的六零及七零年代是義大利古典巴洛克音樂的巔峰時期。在歌劇方面A.史卡拉第(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創作了至少88部歌劇(可惜保存下來的大約只剩一半),奠定了義大利歌劇的基礎。

在器樂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則是安東尼.路西歐.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1741),他一生創作歌劇約45部、清唱劇40部及協奏曲超過500首,代表了協奏曲進步風格的發展。也由於他到處旅遊發表他的作品,為協奏曲帶來的熱情與嶄新的活力,影響了整個歐洲。之後許多作曲家學習及模仿他的協奏曲,其中最偉大的一位就是音樂之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韋瓦第,人稱「紅神父(il Prete Rosso – or The Red Priest,因為他滿頭紅髮,可能是家族遺傳,據說他父親也是紅頭髮)」,生於當時極為富庶先進的獨立王國威尼斯。父親名叫吉歐凡尼.巴蒂斯塔(Giovanni Battista),本來是一位理髮師,後來轉行成為頗有成就的專業小提琴師,當然也是小安東尼的啟蒙老師。他與當時著名的歌劇作曲家吉歐凡尼.雷格連其(Giovanni Legrenzi 1662-1690,當時任聖馬可大教堂樂長)都是威尼斯的音樂家協會(Sowegno dei musicisti di Santa Cecilia)的創始人。小安東尼的作曲訓練很可能就是受到他的教導。

小安東尼於1678年3月4日出生,並於當天就領小兒洗禮,這種事颇不尋常,因為當時的習俗通常是等到嬰兒2-3月大,較強壯時才領洗。據說這是因為他一出生就非常纖弱,父母擔心他撐不到領洗之時,另一個原因據說是當天威尼斯發生大地震,總之,到了1693年,15歲時,他的父母決定把他獻給教會,送他入學接受神父訓練。

由於安東尼患有氣喘病,成為「紅神父」以後,由於無法學習管樂器,於是他就專攻小提琴及作曲。1703年他被教會任命為威尼斯一所育幼院的小提琴教師。(當時威尼斯共有四所相同性質的育幼院,專門收容被拋棄的、失去雙親的或雙親無力扶養的兒童。若是男童,就傳授予手藝,滿十五歲時離院,獨立生活;若是女童,則教授音樂,天賦好的就留在院中,組成合唱團及交響樂團)。1716年他更成為該育幼院的音樂總監(Music director)。在這段期間,韋瓦第為樂團譜寫了無數的器樂曲,使得這支完全由育幼院女孩們組成的樂團,名聞遐邇,而韋瓦第也因此聲譽日隆成為著名的音樂家。

韋瓦第的五百首協奏曲中,有接近半數是寫給小提琴和樂團的。有一百多首是為其他樂器(如:低音管、大提琴、雙簧管、長笛等)和樂團所寫。另外大約一百五十首是為獨奏樂群(即由多位獨奏者所組成的小型室內樂)和樂團所寫。(也就是所謂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或稱管絃樂協奏曲Orchestral concerto)。

在這些協奏曲中,有許多是附有「標題」的協奏曲-典型的標題音樂-即在音樂中敘說故事。最著名的是「四季(The Four Seasons)」,在此曲中,他還附上了一組十四行詩,清楚的告訴演奏者他的音樂在描繪什麼。

這一組名為「和諧的靈感-大協奏曲」(L’estro Armonico Concerti grossi)是韋瓦第1712年為一組為了小提琴獨奏、雙小提琴及四小提琴的協奏曲所下的標題。這一組共十二首的協奏曲,奠定了韋瓦第崇高的作曲家聲望。而其中更以這首第八號雙小提琴協奏曲最為活潑、出色。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 板:a小調。以「利都奈羅」曲式呈現。
主題由兩個樂思組成,一個建立在同音反覆上,另一個建立在琶音模式上。由小提琴聲部帶領著絃樂團在C大調、a小調、e調間合奏與競逐,最後再回到a小調華麗的結束此樂章。

第二樂章-最緩板:d小調。在弦樂團及簡單的伴奏中,韋瓦第巧妙的賦予了小提琴獨奏者充分的自由來演釋這一個華麗但不失沈穩的樂章。小提琴美妙且扣人心弦的特質,在此樂章展露無疑,令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感。

第三樂章-急 板:a小調。又是以「利都奈羅」的曲式來譜寫。有力的、敲擊般的節奏快速的行進著,奔騰的旋律及強烈的節奏的特色,清楚的為韋瓦第在樂曲的終章簽下了無人可以模仿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