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的聖母頌(D839,Op52, No.6, 1825),其實已超越宗教音樂,成為藝術歌曲(奧地利人公認舒伯特是世界首位藝術歌曲的創作者)。它的原作是以英國詩人華德.史考特(Walter Scott 1771-1832)風行當代的敘事詩「The Lady of the Lake」的德文譯詞為本(由Adam Storck譯成德文Liederzyklus vom Fräulein vom See),它的第三首,即Ellens dritter Gesang(即Ellen’s third song)就是今天的聖母頌。
史考特詩中的女主角,「湖邊姑娘(the Lady of the Lake)」叫Ellen Douglas,為了逃避國王的追捕以及迫害保護她的部族長老羅迪克•都(Roderick Dhu),她和她的父親藏身在湖邊附近的「柯柏林洞穴(Goblin’s cave)」,由於她心中極度失望痛苦,遂唱出向聖母瑪利亞求助的祈禱。
本曲首演是在奧地利的一個由蘇菲•韋森沃夫女伯爵(Countess Sophie Weissenwolff)所統治的小城鎮司特雷格(Steyregg),同時也將歌獻給她,所以後來,很多人誤會說蘇菲公爵夫人就是「湖邊姑娘」本人。
理論上,這應該是”少女”的祈禱(The prayer of the lady of the lake, 祈求聖母代禱),但事實上,唱得最好與最感動人的卻是兩位大男高音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與鮑切利(Andrea Bocelli)。網路上某些女歌手唱的不是不好,只是無法完全擺脫裝飾,呈現有如帕華洛帝與鮑切利兩人爐火純青般的自然與樸實。而且女星們講究華麗的衣著,也影響其誠懇的意象。 Ave Maria 有人在婚禮演唱,也有人在喪禮中演唱。2000年紐約紅衣主教歐康納生前邀請歌手Frank Patterson(愛爾蘭政治家John Bruton說他有當代最純淨的歌喉)在他的喪禮中唱 Ave Maria,可惜,Frank 忽然在前幾天腦瘤復發(與主教罹患同樣的病),無法履踐諾言。
以下是Pavarotti 演唱時所用的拉丁歌詞: Ave Maria, gratia plena. Maria, gratia plena Maria, gratia plenaAve, ave dominus, Tecum. Benedicta tu in mulieribus, Et benedictusBenedictus fructus ventris tuiVentris tui, Jesus. Ave Maria. 某些版本會多加下列幾句: Sancta Maria, Ora pro nobis, Nobis peccatoribus, Nunc et in horaMortis nostrae. Ave Maria
張思忠 作 Abraham(Rtn. Abe) S.C. Chang For R.C. Tatong June 22, 2009
這首第七號交響曲是1811年貝多芬因病移居波西米亞(Bohemia)的鐵普利斯(Teplice)時開始構思,於次年完成。作品獻給他的忠實贊助人-富利斯伯爵(Count Moritz von Fries)。曲中的某些主題,甚至可以追溯到1783少年期的貝多芬作品(當時13歲的貝多芬已經擔任教堂的管風琴師助理樂師。)。1811到1812這段時間,雖然因為家庭成員不和與國家的戰亂,貝多芬的作品明顯減少,卻醞釀出最精采的第七號交響曲。歌劇大師華格納(Richard Wagner)稱譽這首作品為「至臻至美之舞」(The apotheosis of the dance)。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稍緩於輕快板—Poco sostenuto Vivace。這個樂章以奏鳴曲的曲式呈現,動人的韻律裡,描寫著鄉村農民節慶的情景。 第二樂章:稍快板—Allegretto。有別於一般交響樂曲第二樂章的最緩板或慢板,典雅優美又輕快的旋律,使這個樂章於七號首演時曾被聽眾要求安可,至今仍然極受歡迎。 第三樂章:適度的急版-不太急促的急板—Presto-Assai meno presto。是貝多芬交響曲中典型的詼諧曲,以奧地利聖歌的旋律為音樂的骨幹,樂章中三拍子的圓舞曲節奏,讓人不禁想起身著華服的紅男綠女們,正於宴會中婆娑起舞的美景。 第四樂章:燦爛地快板-Allegro con brio。音樂如野馬脫韁般的往前衝撞,使整個樂團在劇院內奔騰活躍,展現了有史以來交響樂所能攫取最生動的歡樂。
在器樂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則是安東尼.路西歐.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1741),他一生創作歌劇約45部、清唱劇40部及協奏曲超過500首,代表了協奏曲進步風格的發展。也由於他到處旅遊發表他的作品,為協奏曲帶來的熱情與嶄新的活力,影響了整個歐洲。之後許多作曲家學習及模仿他的協奏曲,其中最偉大的一位就是音樂之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韋瓦第,人稱「紅神父(il Prete Rosso – or The Red Priest,因為他滿頭紅髮,可能是家族遺傳,據說他父親也是紅頭髮)」,生於當時極為富庶先進的獨立王國威尼斯。父親名叫吉歐凡尼.巴蒂斯塔(Giovanni Battista),本來是一位理髮師,後來轉行成為頗有成就的專業小提琴師,當然也是小安東尼的啟蒙老師。他與當時著名的歌劇作曲家吉歐凡尼.雷格連其(Giovanni Legrenzi 1662-1690,當時任聖馬可大教堂樂長)都是威尼斯的音樂家協會(Sowegno dei musicisti di Santa Cecilia)的創始人。小安東尼的作曲訓練很可能就是受到他的教導。
莫瑞特一生可說是大起大落。父親是一位成功的絲綢商人,也是業餘小提琴家。他教導小莫瑞特小提琴,提供良好的教育,並支持小莫瑞特以音樂為終身事業。青年的莫瑞特漸漸成為著名的歌唱家及作曲家。二十五歲定居巴黎以後,迅即被緬因公爵夫人安妮(Anne, Duchess of Maine)僱用為宮廷樂長。當時安妮伯爵夫人負責為法皇路易十四及所有貴賓提供一切音樂及娛樂節目,所以製作、表演歌劇及音樂就成了身為宮庭樂長莫瑞克的職責了。在1714-1718年間,他還兼任過巴黎歌劇院及新義大利歌劇院的總監。當時的歌劇流行希臘悲劇及牧歌,莫瑞特卻獨排眾議,引進了喜歌劇。在這段期間他創作了不少遊嬉遊曲(divertissements)、經文歌(Motets)、清唱劇(Cantatas)、抒情歌(Airs)及器樂曲。
1728-34年間,莫瑞特擔任系列公共音樂會主管(Director of Concert Spirituel),這成了他人生的轉捩點。由於音樂會年年虧損,又陷入違法的泥淖,他終於賠盡家產並被迫去職。二年後緬因公爵去世,失去靠山也失去賽克斯的職務。次年,連他僅有的新義大利歌劇院職務也被解除。人生發生從雲端摔落地面的驟變,在韓德爾,可以原地爬起來,重新出發;在莫瑞特則無法釋懷,抑鬱寡歡,終致精神崩潰,被送入療養院,八個月後去世,享年50歲。